語重心長,是他們對你的祝福和期望
葫蘆絲的演奏,在民族藝術中正在蓬勃地發展著,怎樣更好地發展葫蘆絲演奏這種古老藝術韻味的魅力呢?這是我們葫蘆絲音樂人不斷追求和探索的問題。
我們要將紙面上死板的音符,演變成美妙的音樂不是僅僅用樂器來“讀”樂譜,因為記錄音樂的樂譜不同于語言文字,它是一種特殊聲音符號,除了極少數音樂專家可以通過閱讀樂譜產生內心聽覺之外,廣大的音樂聽眾是不可能從中獲得任何審美體驗的,即使是音樂專家也不能僅僅依靠閱讀樂譜來欣賞音樂,因為實際演奏出來的音樂更能表達內心情感,我們要透過音符的表面去理解它所表達的思想和意境。通過表演這個中間環節,才能把藝術作品傳達給欣賞者,實現音樂作品的審美價值,因此音樂離開了表演這個環節就無法談它的審美價值。在音樂表演中我們必須是在尊重原創的基礎上進行的,它必須把一度創造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和歸結點(即在進行表演創造時,必須要表現樂曲作品所指明大方向,表演者再融入自己的表演再創造)。那種隨意篡改原作,違背作者意愿的音樂表演從根本上說是不可取的二度創作的實質。
吹奏中二度創作就是我們常說的死譜活吹。如何將死譜活吹?這就需要我們在演奏時對樂曲的主題思想、風格、意境、韻味等方面進行藝術再創造,使之具備一定的生命力和感染力。二度創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一、主題思想的理解
當我們拿到一首新的曲譜時,不要急著拿過來就吹。首先要對樂曲創作的時代背景、大環境和思想感情方面琢磨一番。一首樂曲的每個音符中都凝聚著作曲者的思想內容,葫蘆絲演奏者要做到認真對待每一個音符。對作品的理解越深,感受就會越深,在演奏時的表達才可能越具感染力。另外,一個葫蘆絲演奏者的文學修養的深淺,也會直接影響他對作品理解的深刻程度。所以,知識豐富、學識淵博、視野開闊,也是我們葫蘆絲演奏時更好地表達音樂感情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二、樂曲風格的把握
一些葫蘆絲演奏者吹奏出的音色相當漂亮,演奏技巧也很嫻熟,但當演奏西南少數民族尤其是傣族樂曲時,將南方曲的柔美變成了北方曲的粗獷,使得兩種不同風格的融合磨消了各自的個性。造成這種原因,說明演奏者在演奏之前,并沒能很好地對作品的地區差異、民族風格等方面進行細致的分析和了解,沒有能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演奏技巧來表達作品的風格。演奏者若想細致地表現作品的內涵,必須事先對樂曲風格上進行分析了解。如演奏《黃土謠》、《黃土情》、《趕牲靈》、《山丹丹花開紅紅艷艷》這類北方風格的樂曲時,要注意樂曲的“音樂氣質”與音色上的“音色特性”。北方曲子中的技巧以將花舌音、滑音、顫音、腹震音等演奏技法,極大的發揮了北方曲子的粗獷豪爽、熱情奔放的個性,特殊技法的安排和運用,使樂曲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突出陽剛;南方曲子的演奏中,如《竹林深處》、《竹樓情歌》《月光下的鳳尾竹》、《趕擺》、等曲目,演奏的時候要充分運用虛顫、疊、打、震、滑的演奏技巧。表現南方優雅的風格,要起伏多姿,富有歌唱性,旋律流暢,突出輕巧秀麗。
三、韻味的把握與表現
要把握住曲子的韻味首先要達到一種境界。這種境界就指的是內心體驗而在思想上反映出來的感知程度,抽象且又深刻,可以稱其為“意”。“意”雖抽象但不是虛設的空中樓閣,演奏的“技”達到一定的程度時,我們就會講到“意”。“意”的抒發由“技”而來,反過來又指導“技”的發揮。葫蘆絲演奏中要能準確地領會和傳達樂曲的藝術意境,音樂不是單純的背誦音符,要表達出能夠打動人心的韻味來,關鍵是很透徹的體會“意”所要表達的境界。如在演奏《春滿傣鄉》時,我們可以先找一些描寫春天的詩詞來讀一讀。整個樂曲自始至終貫注著一股清新質樸的氣韻,一聽到它,音樂就能透過肌膚,在人的肺腑的深處旋繞、回蕩。韻味的表現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文化修養,也可以看出其對演奏技術的熟練把握程度,更能看出一個人的想象和創造性的思維。
四、音色的運用
不同樂曲所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,演奏時需貼切地表現樂曲的情緒。作為演奏者除了使葫蘆絲具有美妙的音色外,還要能駕馭將各種音色隨時變化的能力。一般說來,表現高興歡樂的情緒,音色須明亮而有光彩;表現仇恨、憤怒的情緒時,音色要粗獷有力,音堅實;表現神秘、陰暗氣氛時,音色應暗淡、淡遠、飄渺些;表現氣勢宏偉、感情強烈的樂句時,音量宜放大,音色洪亮,強調力度;表現抒情的樂曲時,音色需柔和深情,有層次感。葫蘆絲演奏一部作品時,需注意用不同的音色表達不同的情緒。如演奏《竹樓情歌》,旋律優美、流暢、如詩如畫。在音色上,引子要求寧靜,行板要求優雅!
五、藝術處理
當演奏者對樂曲有了真情實感后,下面就得對樂曲處理有一個全面的總體設想。如:樂曲速度、力度、音量、伴奏等。這種設想不是盲目的或隨心所欲的,樂曲的結構、曲式、調式、旋律的起伏發展,以及節奏等給演奏者在藝術處理上提供了依據,也是演奏者內在情緒走向的依據,演奏者依據這些條件找到全曲情緒的高潮點及樂曲的層次。演奏時還要把握好藝術的對比性:
1、層次感:層次感是什么?實質上,就是旋律速度、力度和音量上的對比,對比性強,層次感明顯,感染力便強;
2、同一段樂曲的重復:這種重復必須有一定地對比,力度上、情感上都應有很巧妙地變化,其作用來深化主題;
3、對樂句處理:在處理最忌諱平鋪直敘,樂句即使再短小也有音樂的情緒在里面,也是最能突出樂曲線條美地方;
4、音樂鋪墊藝術;這種處理手法很常見,當我們需要表達一個某個特定的情緒時,必須在之前就埋下伏筆,所謂: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。切不可在吹奏時忽強忽弱,要有個明確的情緒鋪墊。
所以,一位好的葫蘆絲演奏者要懂得從全方位把握樂曲,不放過音樂的一個細節,要學會設計每樂段,使演奏時能夠恰如其分地表達樂曲的思想感情,真正地做到將樂曲演奏達到“活”的目的,這樣演奏出來的音樂藝術感染力,才是我們不斷追求的方向。